与右撇子同为山西人,不过相距不远的两个城镇却有着迥异的方言,所以平常也会就各自的“土话”交流讨论一番。
心血来潮,想进一步了解有没有人研究过家乡的方言,在谷歌竟然搜到了,且是一本专著——《永和方言研究》。右撇子帮忙在国图预约了此书,期冀有所收获。
想来高中毕业之后的这些念头,日常基本只说普通话,只有跟家人通话或回家过节才切换回“土话”模式。阅读《永和方言研究》的过程就像是在考前复习,让我回忆起许多几乎要忘却的词语及发音。
初读此书有些吃力,概因各种词语的发音均由国际音标标注,且不是学习英语时所用的音标。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地通过“土话”的发音推导出标注的音标才让阅读的速度有所提升。三位作者都是山西当地人,不过可惜的是没有家乡的人来研究自己的方言。如果这样的话,可以避免书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过从书中介绍的研究方法来看,几位作者在家乡做了三次田野研究,应该是录得大量的声音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有如此详实的文字,着实让我长了很多知识。
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叠词的构成以及用法的分析部分。自己说“土话”的过程从来没有注意过,家乡方言要比普通话以及其他省份方言中叠词的运用要丰富的多,不论从数量、使用频率还是用法,让我的嘴巴始终合不上。
在翻阅当中,我不时戳戳坐在旁边读张爱玲的右撇子,“你家那里有这个词儿吗”、“这个词的释义是错的”、“这词我都快忘了”、“其实这个词是有对应真实存在的字的”。
一直觉得,一地的方言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更迭,家乡的“土话”中有些可能是古语中才会使用的词语或用法,想到这里就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原来可以与历史如此接近。
评论区:
in sky: 哈哈,那顺道一起再复习舌尖上的中国嘛~! [2015-12-08 22:59:34]尼龙扣: 可我自己读起来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 [2015-12-08 18:52:25]
in sky: 哈哈
完全是一副舌尖上中国,那个做各种好看的馒头 的即视感[2015-12-08 1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