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赛跑的人
过年完了来北京有一个月了,总是在断断续续地想,又断断续续地忘。等到有灵感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没有那么诚恳。
有什么好写的呢,无外乎北京,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其实冷淡麻木多好,为什么要有那么分明的感情?以前的我,大概是很爱北京的,是村里人进城的那种兴奋,就是站在北京金山上一览无余想要走上金光大道的那种感觉,多么高兴多么自豪巴扎黑。然而现实总是给你泼冷水,高到无极的房价铲断了我关于这城市最后的遐想。每到一处看着这城市里无数个窗户,心里默默地在想的是,北京,我来晚了。
毕业以后听到家里亲戚或者邻居说我在北京打工,心里还有点不高兴,也许是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跟打工的人还是有区别的。在我眼里,打工者=体力劳动者≠用脑子的打工仔。但是慢慢地到现在也得承认自己跟打工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同样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我们同样在过年的时候挤上回家的火车,我们同样见不到家乡的春夏和冬,我们同样是为了生存呆在这里,我们同样和父母或者孩子长时间分离。
当我看到别人也是北漂一族租房七年还在找房搬家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矫情和懦弱。没有人架着刀叫你来北漂。北漂更像是一场博弈,我们都一无所有的来到这里,无非是想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来看看将来是不是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但是下注以后等待和拼搏的时间是漫长的,也许穷尽一生并不能站在金字塔的尖尖上。北漂也许真的没有那么浪漫或者高大上的理由,只是因为真的在家乡找不到一份喜欢并且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想到这里,更加佩服在家乡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小伙伴,毕竟在一个没有工业和商业习性的地方,能发家致富走上小康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某一天,在等公交的时候看到货车不大的车斗里载着十来个绿化工人,用各种姿势坐在或者蹲在绿布盖着的树杈上。他们都年纪四五十岁,穿着并不时兴的衣服,他们就是我们。
一切,才刚刚开始。拿出意志力,和自己赛跑吧。
【平凡护肤之路】油皮祛痘之洗面奶篇
先来介绍一下本人的肤质:油皮+敏感皮+薄皮,脸上容易泛红,鼻翼两侧毛孔粗大,两颊毛孔正常,T区油,毛孔大。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护肤感受,谈不上什么心得。
第一次有护肤的想法是从2012年夏天开始,记得那时候拍毕业照的时候,我的脸上还是满脸痘痘,肤质很硬。那时候又遭遇挫折,一来寻求转变,二来转移注意力。
呆子的我从几本书开始,宝拉培冈的《美容圣经》和《带我去化妆品柜台》。
因为那时候脸上痘痘很多,在读书的时候就有室友用行动安利了丝瓜水,于是我的前几瓶爽肤水之一——小丝瓜水。牌子是千纤草的还是什么,有点忘了。送了一些纸膜,敷了,基本没什么用。那些年我们都买过的丝瓜水最后只能蒙尘弃之。另外补充一下那时候还用过的肌研极润爽肤水,八十多一瓶,同样没用完,用完了脸上有强烈膜感,但真的说不上是滋润,我觉得油性的妹子基本上不用考虑这类透明质酸产品了,仅供参考。
在看了宝拉的书之后,书里面推荐有一个护肤品叫做露得清3-in-1的祛痘凝胶,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在淘宝上买来,开始上脸糊。
结果这瓶东西到过期了我还没用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水杨酸号称很温和,上脸之后就是干了会起皮,把干了的一层凝胶又能拽下来,但基本上在我脸上一点用都没有,脸上痘痘还是此消彼长个不停。
那时候还不懂去网上看看review,也没有想想自己薄皮适不适合用酸。所以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但是现在我看网上的姑娘们个个刷酸刷的很欢,A酸烟酸各种酸,像我这种皮肤薄的人就不能去凑热闹了。
最后让这个不太适合我的产品露个脸。
所以护肤第一课是不能跟风,不能盲从,哪怕是号称护肤界的大腕和权威,经验是别人的,脸是自己的。甚而自己的闺蜜,也是未必能够给你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产品,比如我自己就听闺蜜说某泉的小绿瓶不错,结果夏天买来了抹到脸上不到中午就已经被汗脱光。
所以究竟路还是要自己探索,其实我第一步找错了方向,长痘是有原因的,而我的原因一部分是在于使用了多年的皂基洗面奶——旁氏冰河洗颜泥,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所以我这张痘脸有一半是被洗面奶作贱了的。只是贪图丰富的泡沫洗完脸的冰凉感,忘了去注意自己用的是什么成分的产品。其间使用过一个雅芳的洗面奶,白色膏状,泡沫不是很丰富,网上现在已经搜不到了。
当我懂得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2013年的冬天,所以我的混沌持续了这么久。所以选择一款成分不错性价比高的洗面奶是护肤的第一步,虽然有的护肤网红会说再贵的洗面奶在脸上停留的时间很短弄不出来什么花花,但是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洗面奶是特别重要的,氨基酸洁面产品可以考虑,比如最平价的旁氏米粹洁面乳,再往上有freeplus的洁面奶。另外插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去年我去芙丽芳丝的屈臣氏柜台的时候,BA说我的毛孔大是因为里面有脏东西,用油可以搓出来脏东西云云,所以给我推荐一种洗脸油(其实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卸妆油),我没化妆买什么卸妆油。真是好笑。
我的洗面奶洁面启蒙是知乎上的一个帖子,关键词是洗脸那些事。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我就不甩链接了。
护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愉悦。第一篇就写到这里啦,祝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护肤用品。
宁波
从杭州上高架再上高速,几个小时便可以到宁波。一眨眼去宁波都是两年多前的事了。
去宁波是调研,准确的说是去小港,北仑区的一个村子。到小港的时候是中午,路上比较冷清,海鲜排档没有开门,只找了一家同样是很萧条的饭馆吃了点东西,只记得有皮皮虾——紫色的,当时不会吃也没有尝试,饮料是王老吉,拨了两口米饭算是吃过。
然后就开始四处拍照,在小港最高的建筑周围,这个建筑好像是叫环球贸易中心,属于九十年代末建筑的风格,白色的瓷砖,最高的一层还有那种圆形的会客厅,可以环顾四周。这地方现在已经破落,车和人都很少,还有一个咖啡馆,以及信用合作社什么的。这次调研的目的其实是把这些破败的建筑改造为一个购物娱乐中心。离这不远有两座二十多层高的居民楼,这么高的楼亮灯却不超过五盏,绝大部分的屋子都是黑的。也许是因为环境污染厉害搬走了吧。
但是调研了半天,这周边似乎并没有购物的需求。
忘了拿着本子和相机记了些什么,周边是那种两层的小楼,一排排坐落,有些逼仄,有些没有住人很荒凉,住的是在附近打工的家庭,见到的大部分是妇女和孩子。这些生活区附近还有些小饭馆,杂货铺,宾馆。这些宾馆其实并没有什么客源,只是宁波的或者这些上班的人叫小姐的时候会来。这是小港在宁波的功用,一个potential的娱乐中心。
到宁波的时候在下小雨,时下时停。
接近傍晚的时候老板开车带我们跨过了招宝山大桥,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这边是镇海。这边是城市的感觉,像东三环展览馆附近的北京。一直开到了招宝山宾馆,路过浙江省著名的重点中学镇海中学。重点中学对面是一幢设计的很fashion的单身公寓,忘了是已经建好还是初见雏形。在招宝山宾馆吃了自助晚餐,现在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那个豆干特别好吃,跟麻将一样厚,却有着豆豉的芳香。招宝山宾馆装饰也挺高档,是那种浮于表面但是里面什么都没有的奢华。老板之间交流了点生意经,主要是在海南宾馆承包灯饰发财什么之类的。
吃毕就沿原路返回了小港,返回之前还在小港又转了转,乐嘉之前就在这附近活动过。
晚上在戚家山宾馆入住,这个宾馆在山脚下,前面是停车场,后面就是黑黝黝的山。房间塞着各式仿豪华家具,但还是空荡荡的高大。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还是胆子大,现在完全无法想象如何跟两个完全不熟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活动。
第二天早上宾馆自助早餐之后还是继续四处晃。
这个地方没有出租车,只有叫黑车。黑车拉着我和另外一个房地产富二代小盆友去了他将要去读的大学转了转。小盆友去校园里晃悠,我跟司机在门口聊天,他说夏天空调用电很贵的塞,因为他们租的房子都是按照工业用电的电费在收钱,还有一些他大概新得的感悟:人活着最后属于自己的只有那一把骨灰。去学校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北仑的工业区,一些外国企业诸如韩国三星什么的在旁边炼油还是干嘛,空气污染特别严重,能见度很低,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那空气都是酸爽——化学气息腐蚀五官的酸爽。还有造纸厂造成的水污染。生之艰难像空气一样弥漫。
最后又是坐着黑车去宁波东站坐高铁。路上路过了女排在北仑的训练基地,以及一个叫凤凰山的旅游景点。
到了宁波市里顿觉回到人间,火车站的麦当劳爆满,且在放小情歌。到了麦当劳就感觉神经放松了,宁波东站候车室是长颈鹿般的高大。
没有去南方之前是从郭敬明的文字里感受南方的,天台,高架,天空,落雨。亲自到了南方第一感觉竟是惶恐,不知天高地阔居然有这等地方这么遥远。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从杭州城站坐上去下沙的公交车上落泪,也许是想到后半生要在陌生的此地度过感到人生经历超出人生经验的沮丧。
宁波也是一样,灰色天空下的来来往往,灯红酒绿,我不知深浅地趟了一遭。是不会再去了。
张爱玲写的信
去年实在没有什么太期待的书,唯一的亮点在于张爱玲的《少帅》中文翻译版出来了,好像还是只有台版,祖师奶的东西出一点少一点。读过一段别人翻译的中文版《秧歌》,实在get不到字里行间张爱玲的存在。字字句句是张爱玲写的只有去年出的夏志清写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国图里搜了搜没有,但有《张爱玲私语录》和《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两本。
年底比较忙,终于得空赶紧飞去国图看了下这两本。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这本书确实货真价实,信件来来往往又去又回且完整。一开始的信件以介绍张爱玲去加州某大学谋生计,到后来信越来越长,都是思想上和生活上的近况交流。读《张爱玲传》以及其他介绍张晚年生活的文字大略知道张的晚年为虫患困扰搬家频仍。在这些信件里才得到这些事实的极致细节,每天搬家,在motel各个房间来回搬,在各个motel之间搬,好不容易稳定找到apartment,又有鸡叫困扰宠物带来的跳蚤,于是又开始搬。在搬家的公交车上睡觉以至于被偷盗,身份证都失掉。刚搬完家又开始置备昨天扔掉的必须物。在apartment里请杀虫人,自己也成为“职业杀虫人”,白天晚上还带加班。后来八十年代的时候体检得知自己有heart attack,因为没有保险也没有好好去看病。到最后体力不济,“不绝对岑寂闲散以至于一事无成。”书里面还附上了张爱玲送给庄氏家人的三张明信片,一张是国外雪景,张称“雪下的逼真”,另一张是蝉,颇有古意,另外一张有点忘了,总之都是很美的。另在一博客上读到说张爱玲晚年有整容,爱美还是出世的。在困窘的生活里还能保持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志,也颇不易。
《张爱玲私语录》:相比前一本书,这本书有点水,虽然宋氏跟张爱玲的感情是最真最好的。第一部分是宋氏父母写张爱玲的,第二部分摘了一些张爱玲信件里编者以为有趣的文字,林林散散,第三部分则是信件摘录,中间有大段的省略号,以及可以发现书中宋氏给张爱玲的信件居多。不知道编者本意如何,但造成的影响是编者打着张爱玲的幌子把自己的父母亲朋怀念了一遍,尤其记录其病史,叫张迷扑了个空。或者意在称颂自己上一代与张爱玲的友谊?无论如何,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还是较丰富的,其间还提到了香港九七回归,张爱玲说“看到香港的消息都觉得很恍惚,像有double vision迭印在九七前后的景象上”。
还有一本《张爱玲写给我的信件》,在网络上看了一部分,张爱玲与夏还是业务交流为主,有的时候是应酬为主,甚至张爱玲在给宋氏夫妇的信里为与夏与庄的信件来往叫苦。张爱玲在给夏写信的时候看着真像是没话找话,一封信里居然说起夏爱吃西瓜,高冷的张爱玲大有投其所好之嫌。而夏呢,只当张爱玲是自己扶持出来的才女,洋洋得意当自己是伯乐,甚至在信件注释里直接说张爱玲处理某小说出版商的事上比较“蠢”。张也居然投其所好说起40年代夏在上海某party上心仪的女子,夏也还乐哉接茬,有种胡兰成的风范。
这些书的内容也许都不紧要,张爱玲好的地方就在于文字有趣。末了只能期待宋氏后人早些出张爱玲通信全集,希望不要等太久,一定要去买来看。